牺牲思维指南:
贯穿剧本的整个游戏过程,重点是从作案动机、条件和时间三个方面入手。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他善于挖掘访谈证据中的矛盾,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案件第一天开始时,玩家会根据流程收到报告。根据法医,玩家可以计算出死亡时间约为12小时。正确的算法是(37-23)除以(0.83*1.4),因为最近新闻很火,所以根据夏天。
我们在尸体的尸检报告中有吸血虫。如果认为是人为的,那就考虑贫血的症状。结合供述证据,我们可以推测死者是有人对死者行事的。
因此,在探访过程中,我们主要需要掌握一些死者人物性格与死者个人评价的关系。采访中可以了解到几个矛盾。李青在学校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关于她的传闻有褒贬两种。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人物设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然后第二天,因为地理位置会直接影响到案件的侦破,我们的警察就到了该地点等信息。同时,我们也得知易晓晓失踪了。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失踪案作为案件的记录,玩家在侦查地点时会得到的信息会帮助他们锁定李青的死亡时间在晚上5点30分到7点30分之间,以及期间学校晚上自习,每个人都有单独的不在场证明,(但这里要注意,自习开始时5:30到6:30之间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间隔。这个小时很可能是犯罪时间,所以不能完全排除学校人员。)那么这个时候设置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凶手是学校工作人员,如何以及为什么。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警方的朋友们普遍想到了处女的传闻,可以作为方向之一,而不是作为主要的思考逻辑。
从动机来看,校长曾收受李青家的贿赂。杀了李青对他和学校的名声都没有好处,校长其实可以完全排除。以校长的性格,可见一切都是为学校着想。做的人。
案子到了第三天,就在众人茫然的时候……
以上为部分脚本回放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