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片
功能刚刚推出了大陆剧《一切都好》。一部被称为“年度最佳华语”的台剧已经在审视“我们与邪恶的距离”。
对于一起电影院9死21伤的随机凶杀案,维权律师、记者、精神科医生、精神病人家属站在不同的位置,勾勒出彼此命运的联系——
贾静雯饰演的电视剧执行官宋乔安与身为受害者家属的丈夫刘兆国一起,在婚姻失败和女儿出轨的同时,利用工作和酒精使自己瘫痪;
作为凶手李晓明的辩护律师,吴康仁饰演的王舍在死刑宣判后仍想了解凶手的犯罪动机。背后的行为驱动着人权法的斗争、精神疾病的探索、新闻媒体的反思;
李晓明的家人不被社会接受,父母是“深圳”,妹妹改名,但最终被“社会”拉了出来,下跪也无法抵消人们的无限愤怒;
李晓明姐姐英思月的房东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弟弟。治疗期间,一家人都在苦苦挣扎。虽然医生明确表示只有5%的凶手患有精神疾病,而且大多攻击家人而不是陌生人,但人们仍然难以消除他们的恐惧:“精神病满街跑,我怎么活?我的生活?”
歹徒的枪声响起后,所有涉案人员的生命都相互纠缠在一起。你是肇事者、受害者、法官还是旁观者?在人性的大逃杀中,没有人可以保持冷漠。
《我们与邪恶的距离》在华剧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反映——血是怎么凉的?你的恶与我有关。
【一问:台湾人能看到这么难的东西吗?】
如果说《我们与邪恶的距离》中有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编剧卢世渊。该剧是台湾少有的编剧先入为主,剧本完成后才邀请制作组出价的案例之一。
卢士远曾凭借电视剧《手牵纸鹤》(2010)和《出境办公室》(2015)获得金钟奖最佳剧本奖。去年的金马大热电影《谁先爱上他》也是她的作品。她的剧本侧重于社会现实主义,她将自己归类为“社会派编剧”,专门撰写不商业化和吃力不讨好的故事。
原本,2016年台湾公共电视台(PTS)邀请陆诗媛开发剧本时,她就打算用《八仙尘爆》作为片名。2015年,台湾新北市八仙水上乐园发生粉尘爆炸,造成500人受伤、12人死亡。
不过,该项目后来与信息化委员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院”合作,对新闻事件和网络消息的大数据分析成为编剧的重要参考。考虑到剧情等因素的影响,卢世渊将主题转向了“滥杀滥伤”。那就是“随机杀戮”。近年来,此类案件屡见不鲜。
编剧 卢世元
节目还没上映,就有网友质疑:“台湾人看得这么难吗?” 陆世渊不确定。但专业的敏感性告诉她,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每个人肯定会关心这些社会事件背后发生的事情。
卢世渊认为,台湾社会现实主义缺失的关键在于平台:不是没有不愿接触的导演和编剧,而是真正让社会现实主义剧进入行业并被拍成电影,关键看平台有没有勇气去承担。这次很简单,“公共电视台会站出来,愿意做这个故事。”
台湾被公认为台湾七大无线电视台之一。大多数节目是社会和教育的,不能播放商业广告。资金来自政府财政、企业赞助和个人捐赠。事实上,网络上的许多媒体将《我们与邪恶的距离》归因于该系列的合作方之一的HBO Asia,难免片面。
之后,金牌制片人林玉玲饰演的大木影一接手了拍摄。她曾为《红衣小女孩》系列、《麻醉风暴2》和金马奖话剧短片《天涯之恋》等投过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与邪恶的距离》10集耗资4300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936万元。一集93万,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
PTV联合出品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称为中国版《黑镜》
事实上,台湾PTV近期的剧集,从2015年的历史剧《一把青春》和《麻醉风暴》,2016年的种植剧场系列,2017年的通灵少女,到2017年的《通灵女2018年的《女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我们与邪恶的距离》让很久没有关注台剧的观众看了很久。
【两大案例:台北捷运凶杀案和“小灯泡事件”】
《我们与邪恶的距离》的故事是由“谋杀李晓明被判死刑”的消息拉开的。两年前,他闯入电影院开枪射击,造成9死21伤。
虽然创作者并未证实所谓的“人物原型”,但很多人想到了两个真实案例——2014年5月21日的台北捷运凶杀案和2016年3月28日的“小灯泡事件”。
台北捷运凶杀案中,21岁大学生郑杰用刀随意砍人,平均6.8秒内杀死一人,造成4死21伤。
在“小灯泡事件”中,一个名叫“小灯泡”的女孩在台北市内湖区跟随母亲王景瑜。王景宇当着母亲的面用菜刀砍女孩的脖子,让她当场头疼。分居和死亡后,警方后来认定此案系精神病人杀人。
陈畅
精神分裂症英思聪和姐姐
对于系列的主线,陆诗源谈到了两个切入点:一类是人们无法确定原因的凶杀案,比如李晓明在剧中拍摄电影观众;另一种是精神疾病引起的,比如剧中的陈畅。.
“我是从这两个方向构思的,我也想知道这个社会能不能理解他们。比如,我们能不能理解一个潜在的精神病人杀了他想救他?” 她说。
【多视角:一场供观众思考的“拔河”】
李晓明父母下跪道歉
通常,关于随机杀人的舆论大多集中在谴责凶手和同情受害者两个方面,但在《我们与邪恶的距离》中,主创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
案发后,肇事者、被害人、辩护律师、家属、媒体、普通民众一一出现。编剧为这些角色安排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让观众在角色的不同视角间穿梭,进行思维的“拔河”。
比如李晓明的案子,就让他的父母和姐姐隐居。家人曝光后,他的妹妹李大志喊道:“我哥杀了很多人,但我和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
贾静雯饰演的受害者田妍的母亲也泪流满面:“我儿子呢?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一直为凶手辩护的律师王舍,即使被人随粪土扔,也想知道这些凶手的作案动机。他的理由是:“找到真相,找到动机,就没有下一个受害者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王舍的妻子不解:你为什么要帮助这些“精神病”,他们早就应该死了。
受害人抱怨:“真相永远只会把问题归咎于我们的社会制度。如果凶手及其家人都没有责任,我们家天眼算什么?”
凶手李晓明的母亲也崩溃了,因为“世上没有爸爸妈妈,养一个凶手要二十年”……
悲剧发生后,受害者当然值得同情,但在其他关系中,他们可能成为肇事者,批评者成为新的肇事者。
导演林俊阳、演员贾静雯、陈宇在片场
一部戏最难的就是意见的处理,甚至镜头的位置和演员的表演都会影响观众的判断。《我们与邪恶的距离》导演林俊阳的创作理念是:“当社会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他说:“我或许可以让茶变得更公正或更挑剔,但我选择了旁观者的视角,让镜头公平地接近每个角色,并尽量保持中立。”
对于剧中的这些角色,卢世元进行了一年多的实地考察,采访了法官、律师、媒体人、社工、精神科医生等40余位相关人士。
有些人物不能通过采访更深入地了解,所以她看了很多书,比如“神户少年谋杀案”受害者家属写的“最后的生命力”或出版的“隐形哭泣:犯罪受害者”台湾废奴联盟。《内心的话》、《反社会人格的自白》、《熔炉》、《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她希望每一行都有迹可循。
【最大争议:为凶手辩护的律师】
剧中争议最大的当属吴康仁饰演的维权律师王社。他为随机杀人犯辩护,直接挑战主流大众的善恶二元价值观。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坏律师。
但王舍之所以“走自己的路”,是因为他的出身与凶手出身。3岁时被母亲扔进孤儿院。上中学时,他因意外没有参加群殴,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但在那次事件中,他的一些朋友死了,一些人进了监狱。曾经,他距离凶手只有一步之遥。
其实,人与恶的距离,远比想象的要近。有一个真人秀节目“达伦布朗:提交”让人思考和恐吓。通过心理魔法师的布置和诱惑,你永远无法想象一个普通人距离杀戮只有72分钟。
人们通常将一个人的恶归咎于家庭环境、童年阴影或父母的虐待,但王舍从一开始就推翻了这种习惯性思维。他说:“你真的不应该认为杀人游戏或家庭教育是他。犯罪的原因,对吧?”
王舍认为,没有人天生就是凶手,每个人都有成为暴徒的可能。这让他坚持探究凶手背后的心理动机。他的理论是:“有没有可能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关起来,全部杀光,让他们全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会变成这样吗?好些了吗?” 如果不了解肇事者的原因,下一个李晓明就会出现。
有人认为王舍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妈妈”。看似明白人性的复杂,实则是对极恶的一种虚伪和慰问。金中士迪吴康仁在饰演这位不以为然的律师时也坦言:“其实我是一个赞成死刑的普通人,我认为犯罪就是犯罪,付出代价是理所当然的。”
在准备功课和与维权律师的谈话中,他提到了最令人难忘的一件事:“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他心里有个洞’,但律师心里的洞是圆锥形的,开放只是一点点,下面继续向外延伸,交织在一起。他要不断回首,反省自己对正义的信念,帮助他人,才能让阳光照进无底的地方。”
吴康仁
吴康仁还记得一些律师告诉他,当他们去看刑事证据和受害者照片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颤抖”,但他们仍然需要为囚犯辩护。“那种心情应该有多复杂?”
“毕竟公众不会看背后的问题,犯人病在哪里?他的病是什么?不是肉眼可以看到身上的肿瘤。’大脑中的问题怎么可能’被认出来?太难了。”
在扮演王舍的过程中,有很多让吴康仁很困惑的时刻。即使在演出结束后,他仍然找不到所谓的“正确答案”。
【一个念头:大家都在替月亮惩罚犯人】
贾静雯温升豪慰问剧中去世的儿子
事实上,王舍这个角色的设定难免让人想起“小灯泡事件”中的母亲,她的言论也曾引发争议。
灯泡惨案发生一个多月后,2016年5月11日,台北捷运谋杀案的凶手郑杰被带到刑场执行。小灯泡的妈妈听到这个消息,说自己心情不好。她认为,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分析犯罪原因,给了公众一个“了解”的机会。
作为一起随机杀人案中最小受害者(3岁)的母亲,小灯泡的母亲说:“我不是反对死刑,而是反对摆脱群众的心态。” 在我心中使用仇恨,舆论,或公开审判。以政治手段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不能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说也不能消除所谓的民怨。
小灯泡的妈妈说,根据以往的消息,郑杰是个想死的人,所以他杀人了。这样的结局,如他所愿。郑杰没有精神异常,能表达清楚,被社会边缘化的程度也相对较低,所以他到底应该明白为什么?哪个链接出错了?他从小学就想杀人。为什么他的家人、学校、亲戚、朋友和社会都追不上他?
只有当公众一步一步地了解一个人是如何犯罪的,才有可能谈论改善和预防。否则,就活在对未知的恐惧中。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的母亲说出这样的话?
现实中,杀害小灯泡的凶手王景宇二审“又死里逃生”,仍被判处无期徒刑。法院认为,他“在袭击发生时是半个精神分裂症(俗称精神分裂症)俘虏”,识别能力明显下降。
当时,除了普通民众抗议外:“都是胡说八道,正常人会杀人吗?凶手都是无辜的,反正他们都有精神问题。什么鬼逻辑!罪犯本来就是变态,能行吗?不有罪?”
身怀二胎的女演员也严厉批评“这种人犯了天性不能容忍的事情,必须被处决”;吴宗宪呼吁立法,黑帮的家属必须坐在一起。他认为:“这种事情一再发生,是因为:家庭因素!”
小灯泡的父母表示,无论审判结果如何,都不会减轻丝毫的悲痛。在小灯泡事件的800多天里,他们关心被告人的动机,通过案件审理过程了解了悲剧的起因,因为他们希望小灯泡案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后的悲剧。
吴康仁说,台湾社会有一种氛围,人们会为共同的目标而战。“结论是,每个人都在惩罚囚犯,而不是月亮。” 然而,在法治社会,激情过后如何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这也是卢世渊剧本的出发点。
【文末“彩蛋”:李晓明真正的杀人动机】
《我们与邪恶的距离》还有一个重要的故事情节,就是贾静雯工作的媒体行业。因为无论是何种犯罪,与社会的对话都是从媒体开始的。
卢士元坦言:“在实地考察中,我发现每个受访者对媒体都有很深的抱怨,所以我决定把媒体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了找到“谈媒体”的焦点,陆世远在外地调剂过程中联系了几位编辑和记者,最终聚焦到了追逐新闻的第一道防线:新闻台编辑。通过真实的现场细节,让外界了解新闻制作的过程和各方的斗争。
剧中一位母亲被媒体“打死”
对于所谓的“媒体嗜血”,她直言:“我绝对不相信所有的记者都是傻子。媒体的嗜血与观众的反应分不开。我们还有很多媒体工作者从事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新闻,但这些严肃的好报道往往是不感兴趣的。社会不能只审查媒体。这不公平。”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是人的心灵释放出无限的光明,也是人的心灵创造出无边的黑暗。光明与黑暗交织在一起,共同战斗。这就是我们依恋而无助的世界.”
剧中,凶手李晓明在没有说出杀人原因的情况下被迅速处决。
他的演员王克元在人物传记中向观众揭开了谜底:李晓明从小到大是一个完美的人,成绩好又聪明,但也因为他太聪明,和别人太不一样,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 他经常被欺负,但他并不在乎,也不想与人交流,因为他没有生活在主流价值观之下。
高三那年,李晓明遇到了一位既钦佩又依赖老师的实习老师。这是他第一次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但是实习老师在几个学期后就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被“抛弃”的情绪。
那一年,李晓明突然发现,即使他抓到一块浮木,浮木还是会飘走。最后,他还是一个人。而当这个念头在我心里萌生的时候,也逐渐形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克元饰演的李晓明
王克元说:“这个社会,人们喜欢欺负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很习惯生活在主流价值观的雨伞里,站在雨伞外的人似乎活该被太阳晒死。” ” 但是如果我们尝试打开雨伞让他们进来呢?
如果您对系列感兴趣,也可以扫描↓二维码↓参与社区互动话题
“孩子成为杀人犯是父母的错吗?”